与时代同频,百度飞桨如何打造AI人才培养的产学研用正循环?

图源:视觉中国

随着人工智能迅速普及发展,全社会对于相关人才的渴求正在达到一个新高度。

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道接力棒,院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院校培育无疑是人才输出的稳定、固定渠道。当面向人工智能这一类新兴行业时,又将是新的探索。

面向产业,随着智能化浪潮的涌动,不论是专业AI人才,还是现有的人才转型、拓展AI方向的知识与技能,都对企业、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社部等四部门发布的《“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中明确表示,“十四五”时期, 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对劳动者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才培养培训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现象进一步加剧。

为了避免人才就业“水土不服”的问题,从学校到产业都在寻求破局之道。除了自身不断发展调整之外,与AI方向有实力、积淀,能够开源开放并愿意探索AI人才共育的头部校企联手,或许是最优解。

前不久,在WAVE SUMMIT+2021深度学习开发者峰会上,百度从企业视角出发,向大众展示了在AI人才培养和创新上的探索成果。不论是来自飞桨平台的406万开发者们富有创意和前瞻力的项目成果,还是行业产业中生根开花的应用,以及高校涌现的AI课程、项目、竞赛,无不说明着AI时代人才培养,必须产教携手、强强联合。

同时,百度飞桨面向AI未来人才培养、产业智能化升级和开源生态共建的“大航海”计划也进阶到2.0,在启航、护航、领航三大航道基础上,新增了“共创”计划,探索产学研用正循环的新生态。

“十四五”:让人才应用方参与到人才成长中来

AI人才的需求扩大速度可谓“迅猛”。

不仅机器人、编程等与人工智能直接相关的领域需求明显,医疗、工业等传统行业同样迫切需要新技术来提高效率和产能。据相关机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高达百万。拉勾招聘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21人工智能人才报告》显示,2021年人工智能行业人才需求指数较去年增长103%,其中算法人才缺口达170万。

在此背景下,探索出一条可循环、有效的人才发展路径,是保障人才储备的关键。

产业人才再教育效果明显。《“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中提到,要适应数字经济发展,加快培养全民数字技能,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加大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数字营销等新技术培训力度。引导企业加强数字工作场所的职工技能培训。其实,不少嗅觉灵敏的企业已经早早“下手”,专门划出资金培训员工进行AI方面的知识技能学习。

与此同时,各大院校也迅速新增了AI相关专业,招生排课、调配师资,紧随时代需求。在教育部公布的2020年度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中,新增最多的本科专业即为人工智能,高达130所高校。此外,智能制造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与人工智能息息相关的专业也紧随其后,备受关注。

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企业内部培训还是院校培养,都面临一些困境。

一方面,对于高校而言,学校紧追时代潮流,提高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质量,需要确切了解当下市场的需求,甚至预测未来市场的需求。毕竟院校培养从招生到毕业还需要一定时间,AI发展日新月异,入学时的新科技,毕业时说不定已是落后技术。而成熟适配的教师资源更是不少非重点院校的痛点话题。教学初期,摸着石头过河注定是困难重重。

而企业中不乏经验丰富的行业老将,亲身经历过各种技术迭代和行业变化。让企业人才走进高校课堂,或者在院校之外设置“实践班”显得迫切且必要。目前,许多高校也引入了来自企业的一线知识总结,并建立起贴合人工智能发展潮流的课程体系、实训体系等。

另一方面,在院校之外,大量来自各行各业的人才需要学习AI。而不同行业的不同特点下,学习的重点和实践方向也有所不同,这需要足够适应产业应用的平台、足够低的门槛、足够友好的工具、足够开放的学习交流社区来承载。

这也是企业赋能人才培养应当切入的两个角度。

赋能高校开发者,弥合产教鸿沟

在WAVE SUMMIT+2021深度学习开发者峰会的人才培养圆桌论坛上,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原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软件学院院长王晓阳表示,如果要企业赋能学校,首先需要企业“有耐心”,深入学科基础。“计算机科学的学科知识比较深,设哪些专业,在哪些专业推行哪些技术,做哪些研究,在学校都需要长期的耕耘和探索,需要稳定的环境。学校和企业的节奏不完全一样,需要大家相互配合。”

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院长谢少荣也表示,作为高校,要对本科生进行基础的系统知识培养,“当有了共性的专业基础以后,就要和应用结合。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期望像百度这样的企业把一些很新的、很先进的算法模型,还有开源平台跟我们的学生培养结合起来。”

“高校里面不要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让他们去面对明天的需求。”

学校教育资源的更新具有周期性,导致学校输出的人才不一定能精准对标社会需求,这样会形成“人才就业难,企业招人难”的尴尬局面。而企业具有最灵敏的嗅觉与紧跟技术潮流的步伐,拥有最一线的人才与经验,这些如果能与在校生对接,将极大提升学校与社会之间人才对接的“适配度”,对于中国人工智能的学科建设也有重要作用。

在这条路上,作为中国首个自主研发、开源开放、功能丰富的产业级深度学习平台,百度飞桨已经领先实践。

不久之前,吉林大学三创(创意、创新、创业)实验室团队借助飞桨平台打造的一套自动化检测系统已经在实际生产线中投入使用。这起源于团队在参观流水线时,发现药厂依然采用人工检测药瓶瑕疵度的方式,整个过程繁复且工作量非常大。为此,吉大团队利用百度飞桨平台,开发了360°“瓶中瑕影”视觉检测系统,大大减轻了一线工人的工作强度。

360°“瓶中瑕影”视觉检测系统页面

据介绍,基于此项目,吉林大学三创实验室还与飞桨共建《“AI+质检”医用药瓶缺陷检测》课程,未来也将通过飞桨AI Studio学习与实训社区对课程资源进行全面开放,帮助更多高校开发者了解产业应用场景的真实需求。

像这样,企业赋能人才成长,人才赋能行业进步,便形成了产教融合培养AI人才的正循环。

这也是百度飞桨推出的“大航海计划”中启航计划的重点:携手高校,全面赋能。

百度飞桨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道路上已走过多年,目前已累计培养了700多所高校的3000多名AI专业教师,助力200多所高校开设学分课。除了和诸多高校合作建设课程体系外,飞桨还遵循“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的理念,仅2021年就举办了80余场竞赛,让更多的学生开发者有机会面对真问题,上手使用好的AI平台与工具套件进行开发。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发者,在飞桨的助力下完成了AI启蒙,亲手让一个个AI创意落地生花。

助力产业开发者,重新定义每一个岗位价值

人工智能往往能给行业带来意想不到的发展。

25岁的李桑郁,一位普通的铁路一线工人,同时也是飞桨平台的一位开发者。

在铁路行业,车号可以视为铁路货车的“有效身份证”,但每年都会出现车号喷错的情况,质检又难免有遗漏现象。由此,有一点技术基础的李桑郁自学后使用百度飞桨的开发套件,自己研发了一套了铁路货运车号的自动识别系统,现已正式投入使用。将原来人工需要数小时的工作缩短为三分钟,并为他所在的襄阳铁路段一年节省了20余万元的成本。

使用飞桨PaddleOCR开发的智能车号识别模型

在通常观念下,一名铁路工人似乎并没有AI学习的需求,但这些一线的建设者们往往更了解细枝末节处的无限可能,如果这些可能性都能付诸现实,难以想象在各行各业的变革推动下,社会效率将获得怎样的提升。

遗憾的是,大多数深度学习开发平台对知识储备和AI基础有着不低的要求,像李桑郁这样的产业开发者在缺乏系统学习、时间、平台和资源的情况下,做AI开发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由此,百度飞桨“大航海”计划的护航计划应运而生——从技术、人才、生态全方位赋能技术企业智能化升级,与产业界共同培育百万产业 AI人才。

一方面,飞桨提供产业模型库、产业范例库、飞桨企业版等低门槛平台工具不断提升AI易用性;另一方面,飞桨也注重发现像李桑郁这样的各行各业的闪光者,为这些优秀开发者和其项目颁发奖项,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也为各行业提供参考。还有面向产业高端AI人才的AICA首席AI架构师培养计划,致力于为行业培养集业务理解、技术理解和工程实践为一体的复合型AI人才,目前已经培养输出了190名AI架构师,遍布数十个行业。

让各行业人才获得价值外延,为社会提供价值增量,这正是飞桨“大航海”计划之护航的初衷。

在本届峰会上,飞桨还为开发者中的佼佼者颁发了优秀领航团团长、新锐团长、PPDE优秀开源项目奖项,他们中有的来自高校,有的来自产业,有的是独立开发者,但都在飞桨生态成长为更强的自己。在峰会的开发者市集展区,导盲机器犬、国画元宇宙、冬奥AI评委、隔空作画、AI晒盐等各具特色的开发项目应接不暇。

这要归功于飞桨“大航海”之中的“领航”计划——与社区开发者一起共建开源生态,携手探索AI前沿技术领域。AI开发者们可以通过飞桨的各种特别兴趣小组、地区和高校的领航团不断学习、实践,相互交流、获得支持,产出各种各样的AI开发应用,反哺社区和平台。

AI新生力量,正在为这个世界带去了新的改变和发展。

导盲机器狗

冬奥AI评委-花样滑冰动作识别系统

晒盐辅助系统

神游太虚-国画元宇宙

此次峰会还发布了飞桨“大航海”2.0“共创”计划,聚焦与社区开发者共创工具、模型、产业案例与实践经验,形成产业创新需求对接平台,同时与生态伙伴一起建设人工智能产业赋能中心、共创区域创新生态。这些都显示着飞桨自身也在与时代俱进的姿态,还有以人才为本的初心与信念。

百度飞桨,打造产学研用正循环的新范式

归根到底,“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变革的决定力量,而技术人才是接触时代前沿的先锋势力。在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之际,我们不仅需要杰出的技术领袖在前方“冲锋陷阵”,更需要形成一整套科学、可持续的系统让整个“社会机器”注入原动力,尽快成熟、并有效运转起来。

从个人的角度看,需要让每个技术人都能够以梦为马,在技术系统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有值得期待的成长通道;从教育角度看,需要尽快探索出一条人才培养范式,让教育真正能够满足技术创新和应用实践的需求;从产业角度看,需要在转型升级的同时,让对口人才能够快速流通,“补齐”岗位所需,完成生产各链条的流转。

当前,人工智能发展方兴未艾,在行业真正成熟之前,更需要一批批有志之士率先出发,尽自己所能为之贡献力量。百度,正是其中的代表。无论是赋能教育体系,还是助力行业人才发展,百度表现了头部大企业的时代格局与社会担当。

在赋能高校方面,百度从专业课程共建、教学资源支持、师资培训、竞赛和奖学金等多方面为高校AI专业建设带去了诸多人才支持、技术支持、资金支持,有效弥合教育上的缺口。在助力行业人才发展方面,百度通过技术开源、零门槛开发等不断降低AI技术的应用门槛,帮助开发者大大减轻开发负担;还建立起成熟完善的产业级复合型AI人才培养体系,为一线算法工程师,技术负责人,CTO、架构师等打通进阶之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度在人才培养上的行动和举措真正影响和收益的,不仅仅是飞桨平台上的406万开发者和一批批在培训中“毕业”的学员,还有“水面之下”——历史周期下的人才成长体系。

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曾说,“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未来,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时,一簇簇AI火苗正在聚拢、燃烧

(责任编辑:admin)